欢迎访问:中国品牌质量网-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指导、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主办国家级中央在京科技期刊《中国品牌与防伪》杂志的官方网站。全国产品质量网络投诉联盟智库平台,消费品执法打假协作联盟专家智库建设平台,重点产品、重点行业、重点区域产品质量问题摸排平台。

涂料行业打假难症结何在?

发布时间:2021-09-05    来源:中国品牌与防伪杂志    浏览量:
     从2002年7月1日起,《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溶剂型木器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681-2001)和《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内墙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GB18682 -2001)两项国家强制性标准将全面实施。新标准实施后,守法企业必然需要增加技改投入以适应标准要求,生产成本也会相应有所提高。但是,那些质量低劣、设备简陋的作坊式企业和制假企业生产劣质涂料的行为却会自动收敛。关于涂料质量的投诉和举报可能会在这段时间内大量增加。如果涂料打假工作不能迅速迎上,就会导致守法企业的竞争优势削弱,违法案件不能及时查处,消费者利益受到侵害的严重后果。这给涂料打假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当前涂料生产领域的假冒伪劣状况
      当前,世界第一涂料生产大国是美国,涂料企业有几百家,第二生产大国有涂料企业110多家,而我国涂料生产企业竟多达8000多家。其中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不到150家,多数是小企业甚至是家庭作坊式企业,固定资产投入很少,退出市场成本很低,随时可以开工、停产或转产,是名副其实的“开关”企业。由于其生产和检验设备简陋,缺少甚至没有专业技术人员,产品质量很难保证。在小型涂料生产企业集中的地区,往往形成区域性质量问题甚至区域性假冒伪劣问题。目前我国小涂料企业最多的是江苏省,有1000多家, 主要集中在苏北地区,除西藏外,最少的是海南、青海等省,只有10家左右。
      劣质涂料占领市场的最有力武器一是低价,二是假冒。一公斤合格的内墙涂料生产成本至少要6~ 7元,而市场上有的内墙涂料每公斤却只卖1~2元,质量可想而知。假冒现象也十分普遍: 2000年初,广东几家涂料企业组织专门人员,联合对珠江三角州地区涂料销售单位作了一次暗访。查出售假的店铺、加工厂389间, 储假仓库16间,现场无假货的只有61间,售假率高达71%。
      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不仅侵占了大量的涂料市场份额,而且对被假冒产品的品牌形象造成了致命的伤害,已经严重威胁到一些大型骨干涂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有关协会的调查,全国涂料行业的五家骨干企业(企业名称略),从1996年到2000年五年期间产量平均下降57.85%,其中三家被兼并。另有一家老牌国有油漆厂因为商标被仿冒严重,于2000年被迫停产封存商标,最后将商标出卖。可见,进一步加大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涂料违法犯罪活动,已经刻不容缓。
 
     二、当前涂料打假工作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难点问题
      1.没有一支深入调查制假案件线索的专门队伍,查案难随着打假力度的进步加大,制假售假分子也日益狡猾,制假售假行为由集中转为分散,由明显转为隐蔽,由被动接受查处转为主动逃避查处。以“立邦漆”为例,2000 年全国打假联合行动以来,市场上销售假冒“立邦漆”的商户都尽量减少了店面存放的假货,有的店面只存一两桶, 但售假商户的数量却没有明显减少。这使查处的难度加大了许多。随着打假力度的进步加大和制假者“专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有没有一支调查制假案件线索的专业队伍,将成为打假成败的关键。现在的查假力量主要有三支:一是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执法部门;二是企业打假人员:三是社会举报人。其中只有企业打假人员专门从事查假。执法部门受经费等条件限制,难以派出大量人员专门摸排线索,目前的工作重点只能是处理已有线索的案件。涂料企业中,企业打假人员多则8~10人,少则3~4人,承担着调查本企业产品被假冒案件线索的任务,但是却各自为战,企业之间互不配合难以形成合力。
      2行政执法中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处理难当前行政执法中,有三个问题很不利于涂料打假。是个别地方执法部门和个别执法人员与制假分子串通气对制假活动“明查暗保”。根据一些受害企业和举报人的反映,在这些地方,除非上级检查,一般对被保护的制假分 子不予查处。即使迫于上级督查等方面压力作出处罚决定,也往往不予落实。这种地方和人员是极少数,但其放任制假行为持续的时间往往很长,造成很大危害。二是对制假分子的行政处罚不到位。根据法律规定,行政执法部门在相对人拒不执行处罚决定时,只能申请法院强制执行。但法院强制执行也不能保证足额到位。在个别地方,法院收取的强制执行费很高,有时甚至高于最终执行到位的金额。个别法院工作人员为违法分子说情的情况也使执法部门对申请法院强制执行心存顾患此外,个别打假的执法人员以“执行难”为借口对作出的行政处罚不予落实,也是导致处罚不到位的个重要原因。三是对罚没物品的处理缺少套妥善的做法。 当前打假中罚没涂料的处理,除销毁外,一般有拍卖、指定建筑单位在特定范围内使用和由被假冒的企业从执法部门购买等三种方式。从执法实践和企业的反映看,这三种做法都有一定的弊端,其中拍卖问题最严重,往往是制假者出高价指使人把没收的假冒伪劣产品买出,重新包装销售。有的地方执法部门由于利益区动或与制假者存在不正当关系,甚至不经拍卖就把罚没物品卖给制假者。
      3.涉嫌把罪的假冒伪劣素件得不到移通,制假分于交了罚款“春土重来”。治本堆移送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利益驱动, 二是说情风猛烈。这个问题不解决,制假就始终是低风险高收入,打假就始终难收实效。
      4.涂料质量问题严重的重点区城,整治难和其他区域性假冒伪劣问题突出的产品样,涂料的区域性质量整治工作面临着三个突出的难题。一是地方保护主义。在一些涂料企业集中的地方,来自涂料的收入占财政比重很大,企业主们在当地又有相当庞大的关系网。打假治劣阻力很大。河北金鱼涂料集团举过一个例子,该集团配合某执法部在河北正定查获了-批假冒伪劣涂料,总量达5吨多,但因为货主是当地的政协委员,该执法部门仅作了100多元的行政处罚,又将查获的假冒伪劣涂料去除商标后退还了制假者:二是区域性整治工作本身是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有一定的难度。有的地方一个县就有涂料生产企业300多家,已经形成个支柱产业,对于劳动就业、金融和餐饮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在这样的地区,整治工作必须稳步展开,以避免造成短时间内大量企业破产,人员下岗,社会秩序受受到破坏等不良后果。在这样的地区如何开展区域性整治,目前还缺少套成熟的模式或办法: 三是区域性质量问题整治后容易转移。整治“小轧钢钢”和“土炼油”区域性问越的经验表明,一个地方大力开限区城性整治后,小企业主会在其他地方重操旧业,并带动当地不明就里的群众一起从事假冒和劣质产品的生产。一些地方政府甚至把其他地方整治驱逐的企业以招商引资的名义请进来,形成新的区域性假冒伪劣问题。
 
      三、当前深入开展涂料打假工作中的一点初步思考
      为把涂料打假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当前需要开展以下几项工作。
      1.由执法部门。行业协会或骨干企业希头,尽快组建涂料企业打假协作网其主要任务,一是联手调查案件线索:二是统向执法部门举报和配合执法部门查处案件:三是对执法部门查处案件到位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向其上级单位和地方政府反馈:四是统一向执法部门提出打假工作建议,研究解决执法部门与企业联手打假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
      2.加强行政执法部门与法院的合作,研究建立一套行欧处罚强制执行的专门工作机制近期内可以 与法院联手开展一次全面清理未执行到位案件的专门行动。在此基础上,由各执法部门与高法联合出台一个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行政处罚执行难的问题。
      3.研究制定罚没涂料的处理规定从制度上防止假冒伪劣涂料流入制假售假者手中。
      4.定期开展世件移送情况的执法检查凡是应当移送而未移送且不超出诉讼时效的,一律移送。
      5.确定一批重点区城,深入开展涂料质量区城性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