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长富科技团队
动物性食品(如肉、蛋、禽、水产等)是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鸡蛋更是常见食材,但其安全问题长期受全球关注——兽药残留、农药残留、细菌污染等隐患,与现代农业养殖的生产模式深度绑定,成为复杂且持续的挑战。这些问题并非近年才出现,而是由来已久的行业性潜在风险,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并做好应对。
一、动物性食品(鸡蛋)主要安全隐患的长期存在性1.兽药残留:伴随养殖需求的长期潜在问题兽药残留和养殖中“防病治病”的需求直接关联。以鸡蛋为例,过去养殖蛋鸡时,部分养殖户为降低蛋鸡患病风险,可能违规使用兽药,或者不严格遵守休药期(也就是停药到食品上市的间隔时间),导致药物残留在鸡蛋中;早期监管检测技术不足时,这类问题更难被全面发现,长期处于“潜在存在”状态。
兽药残留指动物性食品中残存的兽药及其代谢物,像抗生素(如磺胺类、多西环素)、驱虫药、抗原虫药、激素等都可能残留其中。市场抽检里,鸡蛋中常检出超限量的多西环素、甲氧苄啶,还有不得检出的地美硝唑;其他动物性食品也存在类似兽药残留情况。
另外,动物性食品中除了兽药,还可能检出农药残留。比如鸡蛋中偶有芬普尼这种杀虫剂(按规定不能在蛋鸡中使用)超限量检出,其残留多因环境污染或养殖中违规使用;其他动物性食品的农药残留,还可能是农作物种植中使用的农药通过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导致的。
长期吃兽药残留超标的食品,可能带来不少健康隐患,比如肠道菌群紊乱、细菌耐药性增加,还可能提升过敏或中毒的风险。不过要明确的是,符合国标限量的兽药残留,通常不会造成即时健康危害,监管部门也会对超标产品及时处置,不用因为“检出残留”就全盘恐慌。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兽药残留监管方面早有行动,早在30年前就对牛奶养殖等领域的相关问题有所关注,2009年三聚氰胺事件中,重庆市质监局等部门也加强了对普药抗生奶的监督,从监管层面推动对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问题的把控。
2.细菌污染:与养殖储存环节相伴的老问题从细菌角度看,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污染动物性食品,和养殖环境(比如鸡舍、猪圈卫生条件差、饲料受污染)、食品产出后的储存运输(温度控制不当等)密切相关。以鸡蛋为例,沙门氏菌污染就常因蛋鸡养殖环境不佳、鸡蛋储存运输温度没控制好导致,这类问题伴随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长期存在。
3.重金属等环境污染物除了上述两类,动物性食品还可能存在铅、镉等重金属残留,主要来自工业排放等环境污染——污染物通过土壤、水源进入饲料,再被动物摄入并在体内积累。
二、问题长期存在的多重原因这些安全隐患的长期存在,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
1.养殖模式的“隐性代价”密集化养殖虽提升生产效率,但也增加疾病传播风险,导致“防治性用药”难以完全避免。尽管如今许多抗生素已被禁止作为促生长剂使用,但过去这类做法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
2.监管的复杂性我国虽制定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GB 31650)等严格标准,但监管链条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全环节,任何一环疏漏都可能出问题;相较于大型规模化养殖场,散户养殖在规范用药、记录休药期等方面挑战更大,监管难度也更高。
3.全球性的共同难题这类问题并非我国独有。例如2025年7月,我国海关就检出并退回/销毁了来自美国、西班牙、日本等多国的476批次不合格食品,其中兽药残留问题居首位,这需要全球协同应对。
4.检测技术进步的“双面性”更先进的检测手段让问题更清晰地暴露。比如2025年9月1日实施的国标《动物性食品中127种药物残留量的筛查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GB 31658.26-2025),能发现以往难以察觉的微量残留,客观上让“问题可见性”提升。
三、多方行动:从监管到生产的改善之路面对这些长期挑战,政策端、技术端和生产端都在持续发力,推动动物性食品质量提升:
1.政策监管持续收紧国家明令禁止在食品动物中使用呋喃西林、莱克多巴胺等兽药;“兽用抗菌药减量化行动”(“减抗”行动)被写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从源头控制用药量;市场监管局、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定期抽检并公开不合格产品通报,强化震慑。
2.技术支撑不断升级高分辨质谱筛查技术等精准检测方法的应用,让残留物质的识别更全面、更灵敏,为质量把关提供更有力的技术工具。针对鸡蛋,2025年9月1日,新国标《禽蛋中卡巴氧和喹乙醇代谢物残留量的测定》已正式实施,它填补了国内相关检测方法的空白,能让监管更精准,有效震慑违规用药行为。
3.生产端探索绿色模式行业内积极推广“无抗养殖”“绿色养殖”,试图减少抗生素依赖。不过这类模式往往需要更高的成本和技术投入,普及仍需时间。
四、消费者指南:降低食用风险的实用措施完全规避风险不现实,但消费者能主动行动,从购买、储存、烹饪等多个环节降低风险:
1.选对购买渠道优先在大型超市、信誉良好的电商平台或品牌专卖店购买。这些渠道对货源把控严,产品来源可追溯,安全更有保障。同时,要留意市场监管部门发布的食品安全抽检通报,若某品牌或批次产品检出细菌超标、兽药残留超标,暂时别买。
新一轮抽检来了!上海、浙江、河南、北京等多地检出甲硝唑、恩诺沙星、多西环素等兽药残留超标! 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4NTA2MDU0OQ==&mid=2247586315&idx=1&sn
=3e54a91bacf5bb542fd86e6c987dceb4&chksm
=ce949c9c2fbf3728ac42018277c9c7b962aa611f109faa499b91cb397cd77dcd7039a8b17f6c&scene=27 另外,要理性看待“概念蛋”。“可生食鸡蛋”重点是微生物指标(比如沙门氏菌)更严,但需认准正规品牌,而且它和“无抗鸡蛋”不是一回事,与“无抗生素残留”没直接关系;“无抗鸡蛋”需符合国家“产蛋期禁抗”规定(国家明确蛋鸡产蛋期不得使用抗菌药物,合规鸡蛋本就不该有抗生素残留),无需为过度营销的“概念”多付费。
2.关注外观与储存挑蛋壳完整、无破损的鸡蛋,购买其他动物性食品也注意查看外观是否正常;买回家后及时放冰箱冷藏(鸡蛋温度控制在4℃左右),避免室温久放滋生细菌。
3.烹饪务必彻底加热不管是鸡蛋还是肉类、禽类、水产品,烹饪时都要确保彻底加热——鸡蛋要煮到蛋黄凝固、蛋白不流动,肉类要烧到无血丝。这是杀灭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最有效的方法,虽然高温没法完全降解兽药残留,但能杜绝微生物隐患。
4.做好厨房清洁与分置处理生鲜食材时,刀、砧板、容器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勤洗手、勤消毒厨具,减少细菌滋生。
5.保持饮食多样性不长期固定吃同一品牌、同一来源的动物性食品,搭配蔬菜、杂粮、豆制品等均衡饮食,分散单一食物的风险。
五、总结:重视但不焦虑,科学应对更安心动物性食品(包括鸡蛋)的兽药残留、农药残留和细菌污染问题,是现代农业发展中难以完全规避的共性挑战,涉及生产模式、监管技术、全球协作等复杂维度。但“存在风险”不等于“必然危害健康”——我国已有日益严格的标准体系和管理机制,检测技术也在持续进步,且早在上世纪90年代及2009年三聚氰胺事件等关键节点就强化了相关监管行动,能及时发现并处置问题产品。
对消费者而言,只要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关注权威信息、做好烹饪和清洁,就能最大程度保障饮食安全。不必因“问题存在”而过度恐慌,科学应对才能让动物性食品真正成为营养的“安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