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根据“中央宣传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2023年全国“宪法宣传周”工作方案》的通知”以及市场监管总局的相关要求,大力弘扬宪法精神,树立宪法权威,营造诚信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重点宣传和解读宪法基本知识,同步开展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市场监管法律法规普法活动,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立足市场监管职能,结合群众法治需求和关注热点,对食品安全、特种设备安全、产品质量、标准、餐饮、反不正当竞争、广告、计量、认证认可、药械等市场监督管理方面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百问百答。贴近生活,使得群众更加了解自身的权利和义务,提高自我防范能力,增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法律意识。
宪法基本知识

2023年全国“宪法宣传周”总体要求是什么?

根据“中央宣传部 司法部 全国普法办关于印发《2023年全国“宪法宣传周”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2023年全国“宪法宣传周”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宪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大力加强宪法学习宣传,强化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2023年全国“宪法宣传周”的时间安排

全国“宪法宣传周”时间为12月1日至7日。各地各部门从实际出发,可在时间上适当延展。

宪法日设立的意义是什么?

1、设立“国家宪法日”,是一个重要的仪式,传递的是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2、设立国家宪法日,不仅是增加一个纪念日,更要使这一天成为全民的宪法“教育日、普及日、深化日”,形成举国上下尊重宪法、宪法至上、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社会氛围。

3、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是让宪法思维内化于所有国家公职人员心中。权力属于人民,权力服从宪法。公职人员只有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没有凌驾于人民之上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和纠正。

历年宪法日的主题是什么?

2014年:弘扬宪法精神,建设法治中国。

2015年:弘扬宪法精神,推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2016年: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7年: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维护宪法权威。

2018年: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 。

2019年:弘扬宪法精神,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20年: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力弘扬宪法精神。

2021年: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2022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全面贯彻实施宪法。

中国首个国家宪法日是哪一天?

国家宪法日是为了增强全社会的宪法意识,弘扬宪法精神,加强宪法实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而设立的节日,于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时间为每年的12月4日。2014年12月4日是中国首个国家宪法日。

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是什么?

1、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基础。

2、其他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

3、任何法律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4、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5、宪法是最高行为准则。

6、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宪法的作用是什么

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证国家权力有效运行机制的规范和制约国家权力。宪法通过赋予立法、行政、司法等国家机关公共权力,使国家权力在宪法的轨道上有效运行,避免国家权力缺位、越位和错位。

2、确认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在人民主权原则下,宪法是人民共同意志的集中体现。人民通过宪法使自己的基本权利得到最明确的确认和最有效的保障。

3、调整国家最重要的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在国家的各种社会关系中,最重要的关系是由宪法来规范和调整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宪法是社会稳定的调解器和安全阀,对于解决各种重大社会矛盾和冲突,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宪法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为什么说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由于宪法所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是国家立法活动的基础,因此,它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主要表现在:

第一,宪法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

第二,宪法与法律相比,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第三,宪法是一切组织和个人的根本活动准则。

什么是宪法精神?

1、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精神。

2、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精神。

3、改革开放的精神。

4、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精神。

宪法赋予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1、平等权。

2、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3、言论、出版、集会、游行、结社、示威自由。

4、人身自由。

5、宗教信仰自由。

6、文化教育权利。

7、社会经济权利。

8、监督权与请求权。

9、特定主权权利。

为什么说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1、我国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都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2、任何人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绝不允许任何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

3、在法律面前,不允许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处罚。

宪法对选民资格有什么规定?

《宪法》第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

什么是宪法宣誓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誓制度是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2018年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宣誓制度作出修订,新的誓词为:“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奋斗!”

2023年全国“宪法宣传周”的活动主题是什么?

大力弘扬宪法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2023年全国“宪法宣传周”重点宣传内容是什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宪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成就。

什么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适用于国家全体公民,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

宪法的地位是怎样的?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首要任务和基础性工作。

我国现行宪法包括哪几个部分?

我国现行宪法共有5个部分。分别是:序言、第一章“总纲”、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第三章“国家机构”、第四章“国旗、国歌、国徽、首都”。

宪法规定了哪些内容?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基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国旗、国徽等重要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宪法与一般普通法律的区别是什么?

1、内容不同:宪法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确立了一个国家的根本制度。主要涉及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国家机关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宪法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宪法实施的保障机制等等。法律、法规在内容上也涉及宪法所规定的各个方面的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但是,法律、法规必须以宪法的有关规定为基础,不得与宪法规定相抵触。

2、效力不同:我国现行宪法第五条第三款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宪法作为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的最高法律效力表现在任何法律、法规必须基于宪法而产生,法律、法规的内容应当符合宪法的要求或者法律、法规的内容与宪法的规定相抵触时,为了维护宪法作为根本法的权威性,应当宣布有问题的法律、法规违宪。

3、创制程序不同:宪法创制一般需要经过特殊的程序。从制定宪法的过程来看,宪法制定者应当是属于一个国家统治阶级的人民,宪法制定权也只能属于人民,任何国家机关或者个人都无权制定宪法。人民制定宪法的方式通常表现为一部新的宪法的制定必须由一个国家所有符合条件的公民参与议论、提出立宪的建议,然后通过特殊的程序予以通过。

4、监督、调控的方式和手段不同:作为根本法的宪法一般是由宪法制定者直接来监督实施。在具体监督实施宪法的实践中,宪法往往将监督宪法实施的权力授予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者是专门的国家权力机关。因此,在宪法实施的实践中,为了保障宪法的监督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只有宪法明确授予享有宪法监督权的国家机关或者是特定的主体才可以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

1、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监督权,议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

2、人身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

3、社会救济权利和文化教育权利。

4、保障妇女的权利,保护婚姻、家庭、母亲、儿童和老人,保护华侨、归侨、侨眷的合法正当权利等。

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分别是什么?

我国的根本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公民的定义是什么?

公民指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每个国民都应该具有公民资格,都应该成为公民,都应该从事管理社会和国家等公务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我国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有哪些?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4、劳动的义务。

5、受教育的义务。

6、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7、依法纳税。

8、夫妻双方有义务实行计划生育,父母有义务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成年子女有义务赡养扶助父母。

宪法如何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12.4“国家宪法日”的来历

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设立国家宪法日为12月4日。

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1982年12月4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

我国的国家标志有哪些?

1、国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

2、国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3、国徽。国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权的象征和标志。

4、首都。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为北京。

内容来源:中国普法、北京普法
市场监管法律法规-知识问答